耿学山:能够参与这项建筑的施工,将是我一生的荣耀!
这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吉萨尔城堡,塔身有造型复杂的幕墙、双曲旋转镂空铝板飘带、双曲面玻璃采光顶……汉代张骞出使大宛国,回国时便从这里经过。如今,这里成了塔吉克斯坦独立与自由公园,也是塔吉克斯坦独立30周年的纪念工程。
中建八局一公司的耿学山,目前担任塔吉克斯坦独立与自由公园二期工程的项目负责人。在庆祝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青年友好故事会上,耿学山分享了他在塔吉克斯坦的奋斗故事。
2020年10月,第一次看到建筑效果图的耿学山,便被其独特的外形吸引。随后,在中国象征着团圆的小年夜,耿学山带领着12名管理人员及工人,乘飞机至5000公里外的塔吉克斯坦。“能够参与这项建筑的施工,将是我一生的荣耀!”回顾起这段时光,耿学山依旧非常感慨。
项目施工之初并不简单。面对完全陌生的文化与生活环境,如何快速融入并开展工作是这群年轻人第一个要克服的障碍。耿学山回忆说:“当时只能硬着头皮上。”于是,他带领着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项目管理团队,快速地学习当地文化、考察特色建筑,理解当地的建筑理念。同时,他们迅速组建了当地设计团队,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了设计方案和施工深化图纸,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。
此外,施工期间正遭遇新冠疫情全球暴发,疫情防控是团队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。“我们有一个信念,就是决不能因此耽误工期。”耿学山介绍说,他和团队成员提前采购了充足的防疫物资,实行封闭式管理,项目员工无一人感染新冠病毒。
2021年父亲节,耿学山写给孩子的信中写道:“今天你已经一岁半了,虽然爸爸在家陪伴你的时间不多,但你是爸爸心中永远的挚爱。爸爸正在投身‘一带一路’沿线地标建筑,等你长大了,希望能够带你来看爸爸的作品。”
叶思远:一名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的“中国味儿”
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青年友好故事会上,吉尔吉斯斯坦的青年叶思远分享说:“新冠疫情后,我曾想毕业了就回国。但我妈妈劝阻我说,在中国是安全的,在中国是安全的。”汉语流利的他,从小就对中国的电影和美食颇感兴趣。
2018年,叶思远参加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举行的全国口语大赛,在那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中国朋友们。“他们非常热情、友好,不仅帮助我纠正汉语发音,还带我了解了更多的中国文化。”叶思远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非常感动,对他来说,这次经历触发了他对中国、对汉语浓厚的兴趣,“汉语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”。
在中国孔子学院举办的一次中国文化展示活动中,留给叶思远印象最深的是川剧变脸,“我很纳闷变脸是怎么变的,唰的一下子就变了个脸,特别神奇”。之后,叶思远不仅买了川剧变脸的服饰,还请了一位专业老师教他变脸,“我的学习成果目前还处于普通阶段。”
“很幸运,在中国深造的机会终于来了。”叶思远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攻读了本科和硕士,这让他认识了更多的中国朋友。“我最喜欢吃的菜就是北京烤鸭”,闲暇之余,叶思远不仅喜欢和中国朋友分享学习和生活,还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品尝中国美食。随着对中国文化了解越来越深入,叶思远还开始学习书法,“虽然有点困难,但特别有意思”。
“作为一名青年留学生就是要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,架起更多文化交流的桥梁,让更多的中国朋友了解吉尔吉斯斯坦,让更多的吉尔吉斯斯坦朋友了解中国。”叶思远说。
本次故事会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庆祝活动框架下项目。活动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,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承办。来自中国和中亚五国的100多名青年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,共话友谊、合作与未来。
马飞:我们的项目从小到大,乌兹别克斯坦的朋友们和我们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厚
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在历史上被誉为“石头之城”,著名的“丝绸之路”便经过这里,我国古代的张骞、法显、玄奘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。
“2018年秋天,我也来到了这里。”在庆祝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青年友好故事会上,来自中煤科工集团建筑师马飞分享了他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故事。
马飞第一次来到塔什干,是参加乌兹别克同事与一位重庆姑娘的婚礼。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作为这场“跨国情缘”见证者,自己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缘分也从此正式开始了。婚礼结束后,马飞受邀参观当地的设计公司,这家公司正在为当地的7级星酒店提供设计方案,当时的市政府领导听说有中国设计师来访,热情邀请马飞参与设计。“我一想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,我就答应了”,本着对建筑设计的热爱,马飞接受了这份邀请。这也成了马飞在塔什干落地的第一个设计作品。
往后的日子,马飞团队又在塔什干承接了十几个项目,从普通的奥玛扎尔新城市综合体,再到特殊的总统专机楼,从疫情前的总统大道设计,再到亚青会场馆设计……这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项目背后,有中国智慧,也有中乌双方工作人员的通力协作与辛勤付出。“我们每次都是以国际竞标第一名的成绩递交答卷”,马飞说。
“我们的项目从小到大,乌兹别克的朋友们和我们友谊也越来越深厚”,马飞期望疫情结束后能够带着家人和朋友到塔什干看看。
本次故事会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庆祝活动框架下项目。活动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,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承办。来自中国和中亚五国的100多名青年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,共话友谊、合作与未来。
李明智:去过很多国家,最后却选择把家安在中国
“当听到‘一带一路’倡议时,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使命。”上合国家青年平台联合创始人李明智在庆祝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青年友好故事会上说。李明智来自塔吉克斯坦,在他看来,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,便开启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。之后,通过商人、学者、建筑师的努力,传统习俗开始渗入到彼此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中,人们的命运也开始交织在一起。
在上合青年平台大家庭,李明智经常和各国青年聚会,还会通过国际视频连线的方式,把远在世界各地的青年汇聚在一起,讨论策划各种有意义的活动。2022年,他们首次在北京举办了纳乌鲁兹节日,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的青年参加。李明智介绍说,纳乌鲁兹有3500年的历史,是很多欧亚国家的传统节日,这次活动让很多青年人对上合国家文化风情产生了兴趣。后来,他们又在中国传统的除夕夜,邀请了很多上合国家的青年一起吃年夜饭,“我们希望各国青年可以走进、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”。
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”是李明智最喜欢的一句话。2007年,李明智第一次来到中国并进入北京大学读书,在他看来,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他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,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。
“北京充满人情味儿和人文气息,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。”李明智夫妇都是塔吉克斯坦人,他们去过很多国家,最后却选择把家安在中国。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”这首《梅花》挂在他们的小家中。李明智觉得,北京有历史、有文化、有政治、有经济,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,这也是他坚持让自己的儿子学习中文的原因。
本次故事会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庆祝活动框架下项目。活动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,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承办。来自中国和中亚五国的100多名青年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,共话友谊、合作与未来。
程勇:在海外做媒体是一份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
“作为一名记者,我与吉尔吉斯人的友好故事是从一个一个的新闻采访开始的。”在庆祝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青年友好故事会上,《丝路新观察》报主编程勇分享了他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办报经历。
“在海外做媒体是一份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。”据程勇介绍,2016年他第一次来到吉尔吉斯斯坦工作,办报初期就迎来了很大的挑战。“这里的传媒产业发展很好,从媒体的密集度分析,这个国家也是在世界上排得上号的。”在这种环境中,作为一家全新的报纸,如何赢得读者的青睐成为了一个难题。
为此,程勇做了很多的努力。报纸用吉尔吉斯文、中文、俄文三国语言出版,在重大新闻事件中还会加派东干文记者用四个语种报道;为了邀请当地的记者人才加入而“三顾茅庐”,以及与当地媒体合作等……
如今,《丝路新观察》的发行从总统办公厅到议会图书馆,得到吉国政府官员的高度评价。程勇也在日常的新闻采访过程中和很多吉尔吉斯人成为了好朋友。“我们会继续做好两国友好、沟通和交流的桥梁。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吉两国的友好故事。”程勇说。
李辰阳:来到“浙”里!他从皮划艇运动员成为电商主播
“跨境电商是目前国际贸易往来最有效的方式,我希望我可以运用所学的电商知识成为中乌之间的桥梁”乌兹别克斯坦小伙李辰阳在庆祝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青年友好故事会上说。
刚到中国时,让李辰阳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数字化技术。那时,李辰阳还会付现金给售货员,但当售货员提到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扫码支付时,李辰阳觉得非常震惊。“我没想到还有这种付款方式,付现金会面临找零的困扰,但电子支付就非常方便”,这次“乌龙”事件激发了李辰阳对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好奇心。
2019年,李辰阳进入阿里巴巴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读书,同时也成了一名跨境电商主播。在他的直播间中,有中国的农产品,也有他家乡的产品。“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通过网络就可以把货买到世界各地,这颠覆了以往的销售模式,太有意思了。”李辰阳说。
李辰阳曾经还是一名专业的皮划艇运动员,当得知2022年亚运会要在中国举办时,李辰阳“沸腾”了。“能参与亚运会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”,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,李辰阳参加了“亚运倒计时1000天”的活动,还幸运地和奥运冠军郭晶晶同台。
在中国生活的几年来,李辰阳从杭州大运河、良渚古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,也从一座座体育场馆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感受到了“中国速度”。杭州城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这些变化让李辰阳觉得不可思议,同时也激发了他留在中国的决心。“中国数字科技的发展,时时刻刻都在鼓励我获学习更多的知识,为中乌今后的沟通做出青年贡献。”李辰阳说。
本次故事会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庆祝活动框架下项目。活动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,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承办。来自中国和中亚五国的100多名青年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,共话友谊、合作与未来。
哈萨克斯坦女孩:我的人生链条都在走向中国
“在中国帮助我的不仅仅是好朋友们,还有很多很普通的过路人。”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女孩库拉莱·阿贝诺娃在庆祝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青年友好故事会上说。
库拉莱·阿贝诺娃的父母在中国边境工作,16岁的时候,她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学习了汉语。“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汉语,我觉得没有机会到中国,但和中国的缘分就此开始了。”
再次与中国结缘是十年后。库拉莱·阿贝诺娃所在的公司和中国CGTN有了合作项目,这让她重新燃起了对中国的向往,“当时我就想要学习更多的汉语,这样就能够了解新朋友、新同事”。
为了学习汉语,库拉莱·阿贝诺娃来到中国传媒大学求学。不过,刚到中国的她遇到了不少困难。“在路上会迷路,会忘记地址,会有交流障碍......但是,路过的陌生人都帮我叫出租,带我去地铁站等等。”这些平凡而又温暖的小事情都在慢慢加深她对中国的喜爱。后来,在朋友的鼓励下,她把简历投递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,如今已经成为俄语频道的一名员工。
库拉莱·阿贝诺娃来到中国两年,其中很长时间都在隔离、线上学习,还没有机会去看更多的中国风景,但她依旧对中国充满着好奇,“希望之后有机会多走走、多看看,多了解一下北京”。
“从3岁到26岁,我的人生链条都是在走向中国。”库拉莱·阿贝诺娃说,正是在中国经历的这些普通人的小故事,一点点汇聚,最终建立起了大国之间的大友谊。